+ 微信号:联系方式(头部)(微信)

当前位置:首页 ⊙ 信息动态  ⊙ 行业资讯

征服福建人的光饼

信息来源:www.cailangweng.com  |  发布时间:2022年02月18日
光饼,大概是福建廉价实惠的小吃了。下面随夏茂全牛宴的小编一起来看看。​
     光饼,大概是福建廉价实惠的小吃了。下面随夏茂全牛宴的小编一起来看看。
     原料只需要面粉、食用碱和盐,顶多加些芝麻,进炉一烤,就是香喷喷的光饼。价钱也便宜,一个光饼,不过五角或一元,人人都吃得起。
     这普通的食材,朴实的味道,却是许多人魂牵梦绕的乡愁小吃。
     冰心先生就曾在致福建日报副刊编辑的信中怀念道:“我有半个世纪没有吃到又香又脆的光饼了。”
     每个人的乡愁原点,大多都可以追溯到儿时的食物。
     物美价廉的光饼,多姿多彩的吃法,是大多数福建人实用的乡愁解药。

     在福建,光饼有特殊的地位。


     它,于市井中常见,好吃不贵。但它又只是一个饼,更是一段历史记忆,一种文化的传承。
我一直觉得,光饼在福建的出现,可能是个意外。毕竟,福建地处东南,向来不是小麦的主产区。作为面食的光饼,十有八九就是个“外来户”。至于它名字的由来和流行,那就是历史的机缘巧合和百姓的需要。
     光饼的来源众说纷纭,一直以来,主要有两种说法。
     其一,唐朝末年,王潮率河南子弟入闽,也将家乡固始的“火烧馍”带到了福建,这就是光饼的前身。唐朝时,固始叫光州,故名“光饼”。
     另一种流传更广的说法,则和戚继光有关。
     相传,明朝嘉靖年间,戚继光率军入闽平倭,连日阴雨,军中无法生活做饭。为了解决军粮问题,戚继光便命人烤制一种小饼,用麻绳串起来,挂在身上充当干粮,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。后人为了纪念戚继光,便把这小饼称之为“光饼”,代代相传,终成福建特产。
     这个故事在不少典籍中得到了证实,清代施鸿保《闽杂记》中说,“光饼,戚南塘平倭寇时,制以备军行路食者。后人因其名继光,遂以称之。今闽中各处皆有,大如番钱,中开一孔,可以绳贯。”
     我查了下资料,光饼因纪念戚继光而得名,这个说法得到的认可多。
     同时,光饼的来源也被追溯到了戚继光的家乡——山东。而且,山东的烧饼中,有一种“杠子头火烧饼”,其形状与光饼非常相似。味道如何,我没吃过,但网络上的评价是:“外表脆硬,里面松软,越嚼越香”,这一点,就颇似福安光饼。
     福安光饼素来讲究“铜脸铁底棉花心”:铜脸——光饼表面焦黄,色似古铜;铁底——饼底脆;棉花心——饼内松软可口。在当年,福安是戚继光抗倭的重要战场之一。如此看来,很有可能是当年入闽平倭的山东人将北方烧饼引进福建,形成了流行于闽浙之间的光饼。
     不过,食物的出现总是很奇妙的。
     有一次,我在一个西式烘焙店里吃到一种叫“贝果”的面包。坦白说,我觉得这就是西方人对光饼的另一种演绎。虽然,两者其实毫无渊源,但不妨碍,人们在美食的创作中殊途同归。
     毕竟,面粉、食用碱和盐,搭配出来的一种结果,少不了光饼。

0591-83743177

官方客服

官方抖音号

抖音号